《F1:狂飙飞车》——美国车手的“龙傲天”传说
摘要:不同于电影主角的车美传说无往不利,从1993年至今,国车只有四名美国车手出战过F1正赛。龙傲天
文|罗冉峰
从1993年至今,飙飞只有四名美国车手出战过一级方程式大奖赛(F1)正赛。车美传说
洛根·萨金特是国车到目前为止的最后一人,2023-2024年期间代表威廉姆斯车队参加了37场赛事,龙傲天获得过一个积分。飙飞
这位出生于2000年最后一天的车美传说“千禧后”,征战F1的国车时期刚好与《F1:狂飙飞车》(F1: The Movie,以下简称为“《F1》”)的龙傲天拍摄周期重合。萨金特是飙飞佛罗里达州劳德代尔堡人,《F1》的车美传说主角桑尼·海耶斯(布拉德·皮特饰演)也正是在佛罗里达州戴通纳国际赛道赢得戴通纳24小时耐力赛后,时隔超过二十年重获F1围场的召唤。
问题就出在这里。
作为F1招揽新车迷的重量级影视项目,《F1》的制作得到国际汽联的全力支持,从赛事实拍、真实车队授权,到真实车手和车队领队客串,影片简直就是F1的影视化再现。梅赛德斯AMG车队经理托托·沃尔夫、七届F1总冠军刘易斯·汉密尔顿,还分别担任了影片的执行监制和监制。
大量车内视角、真实比赛场景、过往赛车电影无法比拟的速度感以及点缀于影片各处的赛车文化彩蛋,令不少车迷大呼过瘾,更似乎真的起到吸引“萌新”的作用。IMDB 7.9分、“烂番茄”83%新鲜度、豆瓣8.5分,都在证明影片从国际到中国市场的不俗口碑。然而也不乏车迷吐槽,影片中的虚构车队“极速巅峰”从零积分车队冒升至分站赛争冠的“脱胎换骨”、海耶斯“小聪明”战术的零可行性,乃至车队技术总监凯特·麦肯纳(凯瑞·康顿饰演)过于“花瓶”而毫无角色弧光。
影片中包括大量真实F1比赛素材
而在笔者看来,上述吐槽点放在文艺创作的层面上,并非完全不可接受。但“美式中年危机男拯救一切”的故事内核,则真正暴露了本片庸俗、刻板与美式自我标榜的毛病。这种创作旨趣乃美国在流行文化工业领域“巨无霸”地位的产物,当寄望开拓市场的F1遇上了好莱坞造梦工业,最终是脱胎于欧式赛车文化的前者向代表美式文化输出的后者投诚。
(温馨提示:以下内容将涉及大量电影剧情透露。)
“牛仔”车手,赛场内外运筹帷幄
现实中,F1史上最成功的美国车手是马里奥·安德雷蒂,其F1生涯从20世纪60年代末跨越至21世纪80年代初,12次赢得分站冠军,更获得过1978年车手总冠军。但在他之后,就再无美国人站上F1最高领奖台。
在电影的虚构世界中,海耶斯初出茅庐时便被视为新一代后起之秀,但因为与巴西传奇艾尔顿·塞纳缠斗过激发生事故,早早退出F1赛场。影片结尾,回归的海耶斯终于弥补当年遗憾,拿下赛车生涯首个F1分站冠军。
《F1》的“爽文”体验,不仅仅来自海耶斯最后“功德圆满”,更在于他以“救世主”姿态拯救了“副班长”车队、即将失去车队管理权的创始人、稚气未脱的新秀车手、遭遇性别偏见的技术总监……他带着美国牛仔的风采,以独具一格的策略、孤注一掷的胆气、看穿一切的智慧,成为一个改变围场格局的巨大“外挂”,令车队同伴和对手都收获了全新的竞速智慧洗礼。
拽得很的海耶斯(右)成功证明
自己对晚辈的教训十分正确
车迷观影后的批评角度,基本上也集中在这些“外挂”上。诸如海耶斯制造事故、激发安全车的“战术”,现实中早就要被扣光超级驾照积分;事故所造成的车队经济损失,也实质性不利于车队运营;而升级套件加上海耶斯“指点”空气动力学调整,就让极速巅峰的赛车从榜末烂车变成跟红牛、法拉利、梅赛德斯AMG等“火星车”斗得有来有回,更加天方夜谭……车迷的出戏感也由此而来。
然而,影片纯熟的商业大片式情绪调动,令作为非硬核车迷的笔者,在观影时还是很能投入到故事之中。它秉承了好莱坞一流制作的应有特点,通过视听特效和优质配乐,驱使观影者自然而然地融入影片的表达心流。本片导演约瑟夫·科辛斯基的上一部商业电影作品,是《壮志凌云2:独行侠》(Top Gun: Maverick)。它与经典前作相隔36年,不但没被评论界视为狗尾续貂,反而令《壮志凌云》系列焕发新光彩,导演的商业片执导能力可见一斑。笔者观看《F1》期间,也很自然地接受了海耶斯颠覆赛场的人设。
但脱离了沉浸式观影环境,笔者开始在“爽过”之后思考影片的不足之处。首先想到的是,海耶斯全身重伤、阿布扎比大奖赛终极之战前视线一度出现重影的伏笔,并没有最终发挥作用——用文艺创作理论来说,就是“契诃夫之枪”没有打响(俄国知名作家契诃夫名言:“第一幕挂在墙上的枪,第二幕中一定会发射。不然这把枪就没必要挂在那。”)。
笔者继而发现,海耶斯的背景人设同样没有推动故事发展。按一般创作范式来说,海耶斯的车祸遭遇、浪子心态和三段婚姻的感情经历,是为其人物成长做铺垫。但导演将更多的人物成长内容放置在男二号约书亚·皮尔斯(戴姆森·伊德瑞斯)身上,海耶斯则完全成为运筹帷幄、力挽狂澜、发展完善的赛车之神。即使他在影片中也遭遇挫折,绝大部分都不是他本人的过错。
影片虚构的极速巅峰赛车基于F2赛车改造
出现在2024 F1匈牙利大奖赛
海耶斯人设的伏笔作用失效,反而令笔者进一步关注到人设的“熟悉感”——这正是美式影视作品所热衷的“中年危机”主题模板。以主角从职业生涯到感情/家庭生活都充满危机作为故事的基本矛盾,在中年危机叙事模式中,怎样解决危机将成为推动故事走向的麦高芬。
而《F1》中,海耶斯的经历却没有太多麦高芬意义——当年事故的阴影似乎已被克服;浪子形象和花花婚恋史则仅用于建构一个角色标签,海耶斯实际上不需要像其他中年危机故事主人公一样,通过重塑心态来换取事业或感情上的成功。
《F1》这种中年危机模板只“套用一半”的风格,令笔者十分好奇导演的用意在哪。直到笔者跳出寻常的观影分析思路、将注意力重新落在“F1宣传片”这个项目目标上时,笔者才发现,《F1》暗藏的美式价值先进性输出意图:现实中美国车手在F1的相对沉寂,影片中的海耶斯却能在赛道内外长袖善舞(连德州扑克牌局都“礼让”了晚辈),这部由苹果投资的电影,其实既要宣传F1的精彩纷呈,还要宣传美式文化的“大赢特赢”。
美式好汉,破坏体育影视内核
说到苹果影视与美式价值观宣传,不能不提《足球教练》(Ted Lasso)。
这部苹果流媒体开发的体育主题喜剧已制作了三季,讲述对足球一窍不通的美式橄榄球教练特德·拉索(杰森·苏戴奇斯饰演),误打误撞成为虚构英超俱乐部AFC里士满主教练,最终利用其平易近人、嘻嘻哈哈加满嘴美式流行文化梗的人格魅力融合团队,帮助里士满从降级球队蝶变为联赛争标分子。
单单是三言两语的剧情介绍,都可以看出《F1》和《足球教练》创作旨趣的高度共通:同样是体育主题故事,同样在现实体育背景下中塑造虚构的体育角色/IP,同样是美国体育界人物介入到非美国强项的体育领域后、缔造突破性成绩。
《足球教练》剧照:瓜迪奥拉致敬拉索执教能力
而在笔者看来,最值得关注的共通,在于海耶斯与拉索一致的中年危机人设。两人的生活境况谈不上世俗意义上的理想,然而海耶斯凭借美式个人英雄主义、拉索凭借美式温情脉脉主义,分别成为赛场赢家。
《F1》与《足球教练》都通过密集的爽点(前者主要利用视听效果和主角光环,后者则利用美式幽默、文化冲突等笑点),将大部分观众带入到一个天然支持主人公的立场上,从而将其需要体现的美式价值观悄悄植入。
体育故事永远不缺绝处逢生、坚韧不拔的正面内容,因此利用体育题材输出价值观具有天然便利。但《F1》和《足球教练》却因为将故事设置在一个美式体育范式并不明显、且具有清晰显示蓝本的体育场景下,导致其价值观输出显得勉强和傲慢。受欧美汽车文化差异影响,美国车手在F1车坛已经很久没出现过头部车手,而《F1》的海耶斯在虚构故事中为虚构车队摧城拔寨,这简直是对F1自身的门槛性、技术性和严谨性的侮辱。众所周知“Football”在英国与美国是截然不同的运动,但《足球教练》的美国Football教练在英国Football赛场执掌虚构球队、在“世界第一联赛”英超争冠,同样也是贬低“世界第一运动”足球的技术内涵和文化深度。
这种傲慢是美式价值观过去强势输出、收效明显的结果。基于美国的国力强势、借助优秀的流行文化作品,美式价值观在全球化推广过程中长期无往不利。但久而久之,一些创作者误认为,其价值观和文化观的先进性无可争议,于是在精神内核创作中偷工减料,截取一些表面上的美式元素就交代了事。像《F1》这种中年危机只作背景、对推动故事毫无帮助的创作思路,正正让故事在文本真实感染力方面大打折扣,整体而言桥段变得刻板、内核变得庸俗。
去年,2024年巴黎奥运会闭幕式“洛杉矶12分钟”上演后,笔者也撰文批评过2028年洛杉矶奥组委的自以为是。组织好莱坞巨星汤姆·克鲁斯、说唱名人Snoop Dogg等流行文化人士,演一些动作场景、办一场临时演唱会,就用来承托洛杉矶对奥林匹克精神的理解,完全是目空一切的表现(延伸阅读:洛杉矶12分钟,再曝好莱坞的创作力崩盘)。《F1》则懒于讲述主人公的成长故事,单纯通过堆砌一些桀骜不驯的特质以宣扬美式好汉的能力,最终也出现对F1竞争、合作、探索等正面精神的曲解。
奥斯卡获奖赛车电影《极速车王》
换句话来说,《F1》倘若不是以一名美国车手作为主角、或者不把海耶斯塑造得如此无所不能,就不会形成如今这种价值观输出洋洋自得却充满破绽的感觉,甚至可能令美式价值观在老练的大制作包装手段下更加渗透入理。在这方面,被不少车迷影迷拿来与《F1》对比的2019年赛车电影《极速车王》(Ford v Ferrari),就是模范之一。笔者当年也分析过《极速车王》在美式价值观输出方面的巧思:寄托美式价值观的核心人物除了两位美国人主角之外,还包括一开始以“反派”形式包装、最终却与主角达成理念契合的意大利人角色——法拉利创始人恩佐·法拉利(延伸阅读:《寄生虫》横扫奥斯卡,《极速车王》凭什么扛起体育片大旗?)。
而纵观《F1》全片,海耶斯挂着中年颓废标签、却从赛场到情场展示“龙傲天”式征服姿态,则让影片沦为宣传美式“赢学”的吹嘘之作。公道地说,相比起近年为好莱坞“大片”模式扛旗的作品(尤以一批漫画改编电影、经典动作电影系列为代表),《F1》其实在基础性的戏剧文本、技术性的起承转合等方面,都优胜得多,接近好莱坞大制作黄金时期的优秀作品的风采。但是它在主人公设定方面出了毛病:那个总认为自己掌控一切的牛仔型主人公,最终真的在影片中一切如其所愿。过于“爽片”就过于脱离真实,影迷爽过之后找不到回味的意蕴,车迷更加增加了对赛车竞技内容失实的不满。只要多加咀嚼,人们就能发现桑尼·海耶斯的胜利传说,不过是好莱坞不切实际幻想中的镜花水月。
注:本文所用图片来自Osports全体育及各影视作品剧照
(责任编辑:综合)
-
(经济观察)中国十余条高铁预计年内开通 “一小时高铁圈”扩容
中新社北京8月22日电 (段修健 刘文文)据记者不完全统计,中国将有十余条高铁线路在年底前开通运营。这些新线路将填补部分区域高铁网络空白,进一步完善国家“八纵八横”高速铁路网。多条重点线路进入开通倒计 ...[详细]
-
北京时间7月14日,在WTT美国大满贯女单决赛中,中国澳门选手朱雨玲“让二追四”战胜中国选手陈熠,夺得她自病愈复出以来分量最重的一个冠军。陈熠和朱雨玲目前世界排名都在10名开外 ...[详细]
-
新华社伦敦7月13日电记者 马邦杰)2025年温布尔登网球锦标赛13日落幕。男单头号种子辛纳在决赛中以3:1逆转卫冕冠军阿尔卡拉斯,夺得个人的首个温网冠军。中国轮椅网球女子选手王紫莹当日和队友在双打决 ...[详细]
-
新华社多哈5月25日电记者王海洲、汪强)2025年多哈世界乒乓球锦标赛25日落幕,中国队获得男单、女单、女双和混双四个项目的冠军,展现出强劲实力。王楚钦与孙颖莎在混双夺冠后,又分别摘得男、女单打金牌, ...[详细]
-
汉高预计在2025财年实现进一步盈利增长上半年集团有机销售额与去年持平:104亿欧元有机下滑0.1%;第二季度:增长0.9%)营业利润息税前利润)*增至16.14亿欧元增长0.2%)息税前利润率*提高 ...[详细]
-
2024年日本9.2分纪录片《黑箱日记》BD日语中字迅雷下载
发布时间:2025-08-05 09:05:09◎译名黑箱日志(港)/Black Box Diaries◎片名黑箱日记◎年代2024◎产地日本/美国/英国◎类别纪录片◎语言日语◎字幕中文字幕◎上映日期 ...[详细]
-
新华社巴黎5月25日电 2025法国网球公开赛正赛25日开打,当天首位出战的中国“金花”郑钦文以6:4、6:3击败前赛会亚军帕夫柳琴科娃,顺利晋级第二轮。回到去年奥运夺金的罗兰 ...[详细]
-
新华社北京5月28日电 2025中国足球职业联赛中期新闻通气会28日在京召开,中国足球职业联赛联合会新闻发言人简雪捷就三级职业联赛阶段性情况进行通报。较去年同期,中超联赛新赛季在球迷上座人数、进球数量 ...[详细]
-
运营助理试用期内对工作的总结总结是对过去一定时期的工作、学习或思想情况进行回顾、分析,并做出客观评价的书面材料,通过它可以全面地、系统地了解以往的学习和工作情况,因此我们需要回头归纳,写一份总结了。总 ...[详细]
-
新华社沈阳8月1日电记者王镜宇、刘艺淳)针对2025年全国U21)青年篮球锦标赛此前出现的群殴事件,中国篮球协会纪律与道德委员会1日发布通知,处罚涉事球队及人员。通知称,7月30日,2025年全国U2 ...[详细]